雅思教学必备:六大策略突破应试局限,实战教案赋能课堂创新
近日,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考试部主办的“Synergy共赢”合作伙伴年会上,上海纽约大学英语教育硕士项目主任梁建松教授发表演讲——《突破界限,拓宽思维:借助雅思促进学生深度学习》,提出英语测评并非教学的阻力,而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契机。
梁教授借助Valette提出的“教学—测试—评估关系模型”指出,理想的教学体系应围绕一致的学习目标展开:学习成果应驱动课程设计,课程引导课堂教学,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实际生成,最终通过测试加以衡量。理想状态下,测试所测正是教学所教、学生所学,三者环环相扣、目标一致。然而在现实中,一旦引入标准化考试,尤其是一些高利害考试,就会对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产生“反拨效应”(washback)。也就是说,教学可能开始“围着考试转”,产生“以考定教”的逆向驱动。梁教授强调,唯有将教学、测试与评估真正整合为一体,才能确保测评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。
如何利用考试材料来产生积极的反拨效应,真正促进学习?梁教授建议一线教师通过六大策略充分利用雅思考试材料,为学生创造“动态学习机会”,激发和培养语言技能、批判性思维、协作意识与反思能力,让语言测评从“应试工具”跃升为“育人路径”。
策略一:
聚焦核心技能,而非题型训练
在传统的雅思教学中,教师往往聚焦于题型技巧,如“标题匹配”、“句子填空”等操作性训练。然而梁教授认为,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题型本身,而是其背后所测评的语言技能与认知能力。
他以两类雅思阅读试题为例,展示如何将“填空题”或“匹配题”改编为“输出型”任务,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技能与关键学术能力。
题型 | 考察重点 | 设计输出型任务 |
标题匹配 | 提取中心思想 的能力 | 用匹配题材料设计 一场小组讨论或 小作文改写 |
句子填空 | 因果推理或 细节理解 | 将句子填空题转化 为因果关系句型 创作,或小组讨论题目中涉及的细节内容 |
这种教学策略转变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提取主旨、细节识别、推理判断等核心技能。通过将考试任务转化为输出型活动,教师得以引导学生将解题变成理解、表达与思考的过程,从而真正实现语言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。
策略二:
鼓励协作式学习
梁教授指出,考试往往被视为封闭且以得分为导向的个体化行为;而学习则可以具有互动性、社交性和协作性。教师应打破孤立式练习,设计协作式学习任务,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提升英语能力。
他在演讲中提出了“拼图式教学”的概念,例如在雅思阅读训练中,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,每组负责阅读长篇文章的不同段落。阅读完毕后,小组成员需向其他小组讲解自己所负责的段落,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整体理解。这种策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,还能通过协同建构知识,加深他们对文章结构与观点逻辑的理解。
策略三:
利用考试材料创造任务型
或项目型学习机会
“学生需要学的不只是考试技巧,而是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。”基于这一理念,梁教授提出第三大策略:将雅思材料延伸为任务型或项目型学习工具,实现语言与现实的连接。
图片:雅思阅读材料《海平面上升》
例如,上面这份雅思阅读材料《海平面上升》,可以延展为项目型和任务型学习任务,具体教学思路如下:
项目型学习 教学思路 | 任务型学习 教学思路 | |
目标 | 鼓励学生将 所学知识 应用于现实 环境挑战 | 培养媒体素养与 讲故事能力, 同时将科学知识 以创意方式运用 |
任务 | 为一座沿海 城市设计一场 小型宣传活动, 提高公众对 海平面上升 的关注度 | 编写并录制 一则来自2100年的 新闻报道, 描述气候变化 的影响 |
教学步骤 | 1.阅读与调研: 学生分析指定 阅读材料,并查找 该地区海平面 上升的补充数据 2.撰写与设计: 学生制作 宣传材料, 如海报、社交媒体 文案或宣传单页 3.口语与展示: 学生分小组展示 他们的宣传方案, 讲解具体策略 和设计思路 | 1.阅读与分析: 学生分析当前 阅读材料,并调研 海平面升高的 预测数据 2.写作与叙事: 学生撰写新闻稿, 设想2100年 世界的样貌 3.口语与媒体制作: 学生将新闻报道 以视频或播客形式 录制,配合视觉 素材或音效 以增强表现力 |
这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“从文本出发,向世界延伸”,既锻炼语言表达,也培养研究、协作、设计与演讲等复合型能力,让雅思备考真正成为面向未来的学习起点。
策略四:
培养批判性思维
深度学习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锻炼。梁教授认为,教师可以通过改编雅思考试材料,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练习信息甄别、逻辑分析与立场辨析能力。他建议一线教师运用布鲁姆思维层次图(Bloom’s Taxonomy)进行教学任务设计,将重点从“理解与记忆”拓展至“分析、评价与创造”。
图片:布鲁姆思维层次图(Bloom’s Taxonomy)
以上文中的《海平面上升》雅思阅读材料为例,梁教授提出了两个可供参考的教学任务思路:
事实与观点辨析 | 反事实思维锻炼 | |
目标 | 培养评估信息 可信度、识别 偏见与质疑信息 来源的能力 | 培养假设性推理、 分析关键问题 与问题解决能力 |
教学步骤 | 1.信息甄别: 要求学生从阅读 材料中标出各条陈述, 判断哪些是“事实”, 哪些是“观点” 2.讨论: “我们如何确定这些 信息是准确的?” 3.讨论媒体偏见: “如果这段文字 是由某个活动家或 政府机构撰写, 内容可能会有 哪些不同?” | 1.重写文本片段: 将原文的某一小段 改写为“如果气候 行动在1900年 就开始”的情景 2.讨论: 比较不同小组 的设想,探讨“我们 还会面临海平面 上升问题吗? 为什么会或不会?” 3.研究: “人类能否扭转 气候变化? 还是已经来不及?” |
这些任务引导学生超越对雅思材料的表面解读,深入探究其深层含义,既深化了对材料的理解,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社会洞察力,让语言学习真正嵌入现实语境,成为通往更广阔认知的桥梁。
策略五:
正向激发测评的反拨效应
反拨效应(washback)是测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,指的是考试如何影响教学与学习。梁教授指出,我们应主动引导这种影响转向正面,让考试材料服务于语言学习,而并非仅为了应试。例如,可以利用雅思阅读材料设计多种学习任务:
1
分析和评估信息,让学生学会甄别观点与事实
2
总结和解析文章,训练提炼主旨与逻辑组织能力
3
讨论,促进课堂互动与观点碰撞
4
讲述故事,培养叙事技巧与跨文化表达
5
写作,将理解转化为书面表达
6
制作海报,通过可视化设计强化信息呈现
7
进行展示,提升公开演讲能力与沟通自信
通过这些多元任务,学生在理解雅思阅读材料的同时,锻炼了批判性思维、信息整合与口语表达能力,也为大学阶段的学术语言、思维与沟通打下了坚实基础,从而实现“以测促学、以测育人”的教学目标。
策略六:
培养反思型学习者
教学的最终目标,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,更在于教会他们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。在这一策略中,梁教授强调“反思性学习”的重要性,并提出了以下做法:
1
策略分享活动:
学生互相交流常用的学习技巧(如圈读关键词、略读首句),通过小组教学启发彼此思考。
2
策略清单打卡:
借助自评表,让学生记录并评估自己所使用的策略,明确哪些做法有效、哪些需要改进。
图片:策略自评清单示例
3
同伴评估:
学生互相点评表现,反思彼此的思路与方法。
通过这些实践,学生不再只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被动学习者,而是转变为在学习中持续反思与成长的主动学习者,从而实现语言能力、思维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同步提升。
突破传统应试局限
打造全新育人路径
梁教授在演讲最后强调:“测评的意义不在于给学生定论,而在于塑造他们的学习动力,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,最终将其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者。” 雅思考试绝非简单结果的记录者,而是激发思维、赋能教学、塑造未来的强大引擎。通过聚焦核心技能、倡导协作式学习、设计任务/项目式课堂、培养批判性思维、激发正向反拨效应以及强化反思实践六大策略,雅思材料不再是枯燥的“刷题内容”,转而成为通往深度学习的多维工具。雅思备考同样能够突破传统应试的局限,将每一次练习都转化为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契机,使雅思考试真正成为“育人路径”,为学生的学术发展与终身学习夯实基础。
加入我们,聆听、观看
及参与国内外教育大家、菁英演讲者互动,
与业内智库专才建立联结,获得洞见,突破新知!